研究新品种,她十年磨一剑
为了打破国外对毛兔品种的垄断,赵辉玲突破毛兔育种常规,大胆利用长毛兔和肉兔两种不同类型的家兔品种杂交创新,通过 10 余年的系统选育,成功培育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粗毛型长毛兔新品种——皖系长毛兔,其生产性能远超法系和德系安哥拉兔,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另外,她通过产学研合作,将福建黄兔和新西兰白兔进行品种间杂交创新、横交固定和系统选育,历时 10 余年又培育出国审肉兔品种——皖南黄兔,为实现家兔良种国产化迈出重要一步。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30 年的科研生活,赵辉玲凭着执着的信念,取得了丰硕成果: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3 项,主编专著 5 部、合编专著 3 部,研制安徽省地方标准6 项,发表学术论文近 100 篇。推广新成果,她造福一方百姓
为了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赵辉玲直接把家“搬”进了试验兔场,每天同兔群生活在一起,给兔子喂料、看病……无论技术活,还是体力活,她从未叫苦叫累,“感谢两年多兔场生活经历,不仅使我的成果更符合实际,也为我以后的科研工作积累了更坚实的基础”。为了更大范围地推广新品种,赵辉玲克服重重困难,在绩溪新建了更大的试验兔场。任务重、压力大,赵辉玲长期奔波在绩溪和石台基地之间,那里偏僻落后、条件艰苦,即使节假日,她也在基地,无法与家人团聚。 “人跟着兔子走,兔子到哪人就到哪。”为了将皖系长毛兔推广到更多地方,赵辉玲深入广大农村,足迹遍布全国 10 多个省市,仅 2010-2012 年就累计推广皖系长毛兔 403 万只,新增产值6.24 亿元,新增纯收益 3.4 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帮扶贫困户,她付出甘之如饴
“让理想瓜熟蒂落,与村民同频共振”是赵辉玲的光荣承诺。她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经常下沉农村驻点,面对面与农民交流,帮助解决养殖问题,倾情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在安徽,她帮助池州市和宿松县 30 余困难户发展皖南黄兔养殖,户均增收 5000 元以上。在新疆,她先后 2 次远奔万里开展援疆科技服务,为皮山县肉兔扶贫产业开展培训 5 期,培训学员 457 人次,现场技术指导 20 余场,深受欢迎,一直保持联系。 安徽、新疆、云南、海南、福建……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既不是春华秋实,也不是月朗星稀, 而是坚定科研,逆风雨而行。几十年来,赵辉玲走遍全国各地,累计主持开展技术培训 40 余期, 现场技术指导上百次,服务企业、养殖户及贫困户更是不计其数。由于科技服务成绩突出,她获得全国畜牧工作先进个人、安徽省先进工作者等诸多殊荣。培养新人才,她甘愿做人梯
赵辉玲长期担任草食室主任和家兔团队带头人。在工作中,她总是耐心指导年轻人,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做好传帮带。每个月赵辉玲都会在研究室召开一次例会,交流总结,找出不足,更好地计划工作。工作之余,她也从各方面去关爱帮助年轻人,大到借钱买房,小到技术指导,“我就像一位老操妈一样和大家快乐地工作生活在一起,心态永远年轻。”在她眼中,团队每个成员都像家人一样重要。而谈起赵辉玲,同事们都赞不绝口,毫不吝啬对这位前辈的尊敬之情。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赵辉玲的培养带领下,一个个年轻人快速成为学科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目前,已培养 1 名研究员、3 名副研究员,其团队已成长为国家级创新团队。
(安徽省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