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云在田间指导果树种植。
在本世纪初期,安徽南方地区鲜有规模化种植桃果,市面上的桃果多要从皖北等地调运。那时候的人们可能不会想到,在农业科技的帮助下,如今的皖南地区也能遍布着大面积的桃林,一个个硕大圆润的桃子缀满枝头,清甜的桃香一直从芒种飘到秋分。这是一次华丽的蝶变,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桃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站长、安徽省果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金云功不可没。
品种是发展的基石
张金云,长期从事园艺果树科研及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将撂荒土地建成“江淮果岭”是她傲人的成绩。二十年前安徽桃树种植面积不到40万亩,并且主要集中在淮河以北地区,由于品种与气候原因,在淮河以南区域种植桃果极易出现裂果现象。在当时皖南、皖西等地市场上的各类优质桃果基本都是从北方调运而来。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张金云与团队一起,积极开展种质筛选工作,主持建立了安徽省核果类果树种质资源圃,搜集引进包括野生资源、地方良种在内的各类种质资源600余份。其选育出的桃果新品种“徽黄3号”因高产质优、成熟期早,展现出了不俗的市场竞争力。“徽黄3号”桃新品种成为安徽省首个成功转让的果树新品种,促进了安徽省桃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此后,极早熟品种“立夏红”等多达17种适合安徽省种植条件的桃果新品种在张金云和团队的努力下相继问世,不仅使皖北的桃子变得更大更甜,还解决了裂果的难题,使这些品种得以“跨过”淮河,适宜我省全境栽种,并且使鲜桃果提前半月上市。如今,皖南人不再羡慕皖北盛产瓜果,当地田间地头就可以采摘到优质鲜果。短短二十年的时间,安徽省桃产业已经换了一番光景,桃子已经成为安徽省主要出产水果之一,栽培面积从10年前的不足40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20余万亩,产量跻身全国前列,为安徽省第一大水果。
好马还需配好鞍
有了优质的种质资源便有了扩大产业的基础,但张金云知道,光有好品种还远远不够,必须要有足够的技术为其提供支撑和保障。张金云带领专家团队,多次深入偏远地区山村,手把手传授桃果种植知识。根据各地环境特点,制定最适宜的施肥方案,创新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的栽种模式、革新多种生产工具,并与当地农民们开展交流研讨,用最贴近生活的质朴语言,通俗易懂地解答了农民生产经营中遇到技术难题。“在一次下乡指导的时候,有农民找到我们,表示当前迫切需要果树种植的相关书籍。”张金云说,这一举动让她非常欣喜,农民有热情,生产就有动力。张金云与领导交流后,当即决定将200本自己编写的教材免费发放给农民,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
在张金云与团队的指导下,多村实现脱贫致富。以六安市新华村为例,这里曾经杂草丛生,如今田间地头却是硕果累累。张金云与众多专家悉心指导,让新华村拥有了12000亩的红桃。基于大面积桃林,新华村创立了自己的桃花节和采摘节,将农产品产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45个贫困家庭直接受益,200余户间接参与相关产业和建设增加了收入,该村也因此荣获全国旅游扶贫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等称号。通过桃产业发展论坛,张金云将新华村的成功经验同全国共享,为乡村振兴营造了氛围、增强了信心,更多的农民积极参与进来,越来越多的贫困村同新华村一样,在桃产业的支持下,村子富起来、环境美起来、人民的日子红火起来,有效助力了三农建设。
近年来,张金云更是大力推动农业数字化发展,让科技改变乡村命运。在示范果园里,5G操作平台让人不用到果园,就可以在平台上直接发布操作信号,数字果园可按指令完成规定动作。除了种、采两个环节需要手工,植保、水肥、锄草均实现了机械化。在果园未栽种之前,高标准的规划就已经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出来了。“这样的数字桃园管理简单,全部有量化指标,操作容易。”张金云介绍道,“未来,我们要让每个桃果都能实现数字化生产。”
“果树产业现在是我省重点支持的特色主导产业之一,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在张金云和专家们的努力下,我省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得以充分利用,果树产业快速发展,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江淮果岭”无中生有般的创建之路,间接带动100多万农民就业、增收10余亿元。香甜的桃果让果农们喜笑开颜,这便是张金云最好的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