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

人物|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包天伟:技近乎艺,艺近乎道

发布时间: 2021-10-11 发布来源:gh_f3f86ff7ce81#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26
1363
    在中国传统家具领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个极富含金量的头衔,而在该领域目前少之又少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包天伟又有着极其鲜明的个人色彩,在他的作品上,既可以一观历史悠远的“东阳木雕”之细腻与高绝,又糅合着经典与现代的碰撞,这种兼容并蓄艺术风格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离不开过人的天赋与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和坚持。

    在包天伟身上,这两点特质的混合幻化出了无数让人惊叹的家具和木雕作品,也理所当然把包天伟推向了技艺与文化同辉的高点上……

    大师养成中国木雕之乡东阳,自古以来木雕艺人人才辈出。

    出生于东阳木雕世家的包天伟,祖父包聿仕在民国时期的东阳木雕界已颇有名气,至其父包焕武一代,则应了从《荀子劝学》中衍生来的那句俗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包焕武只身闯荡上海,凭借高超的木雕技艺和从小练就的武术本领,在22岁时就成功当选上海木工木雕工会组织部部长,成为当时木雕同业工会的领军人物。

    包天伟自言,孩提时最大的娱乐就是看父亲雕花稿,“父亲干活出手很快,斧头、雕刀在他手上咚咚锵锵,不一会儿一块花板就敲好了”。

    此时,虽不被允许触碰父亲的木作工具,但潜移默化中,木雕技艺的种子已在包天伟的心中萌芽生长,直至完全融入骨血静待绽放光彩。

    包天伟对父亲的高光时刻如数家珍。

    1959年,北京“国庆十周年十大建筑”建设组在全国各地征召优秀工匠,父亲包焕武便在其中,并担任木雕专家组组长之职,统管建筑上的木雕活计。

    “最后工作完成得很好,父亲因此还受到了表彰”,言毕,包天伟向我们展示了父亲的奖状、金笔和笔记本——这些“奖品”至今都被包天伟仔细保存着,成为致敬父亲并激励自己不断精进的动力。

    包天伟进入木雕行业,有必然却又无必然,其必然在于过人的天赋、有序的家族传承,没理由不以木雕为毕业事业,而无必然又在于他进入木雕行业的契机,却又有些许“不得已”的成分,这便别有一番意味了。

    父亲包焕武积劳成疾后,没办法再执刀做雕刻,而医药费又一笔接一笔,不多久家底便掏空了。

    包天伟自小个性要强,此时心生弃学养家的打算。

    “我记得很清楚,16岁那年的春节正月十五一过,我就和父亲说不上学了,要辍学养家。

    ”包天伟学习成绩优异,在当时全镇唯一的尖子班中仍名列前茅,因此老师和父亲都苦心相劝,但包天伟主意已决,虽说弃学从艺是无奈之举,但换个角度看,璀璨的工艺美术大师养成之路也因此得以开启。

    上世纪改革开放初,红木家具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包天伟动身南下,边在红木家具厂中精进技艺,边赚钱养家。

    这一段经历,让包天伟打开了视野,置身于更广阔的艺术天地中。

    众所周知,中国明清时期形成了古典家具的三大流派,即苏作、广作和京作,流派之间风格殊异,此时包天伟所在的正是广作家具的发祥地,“广作家具的用料、雕工、镶嵌以及中西结合的美学风格,是我之前没见过的,而且它还率先使用了进口机械化辅助设备,这些在当时对我造成了震撼”。

    打开视野后,包天伟不再满足于只做配角的木雕工作,他开始着意学习家具的造型设计,并且享受其中,这成了他立志要从事一生的事业。

    有了蓝图后,包天伟开始精心规划未来之路,接下来他去了宁波学习苏作家具。

    宁波有“小上海”之称,离父亲包焕武当年的逐梦之地“近在咫尺”,这里红木家具制作历史悠久,历史上以出产苏作家具而闻名。

    苏作家具用材精细,尤其在面对黄花梨这种贵重材料时,所散发出来设计光芒尤其耀眼,而包天伟的“老本行”东阳木雕却用材广泛,从椴木、白桃木到香樟木、银杏木等不一而足,这造就了包天伟对待材料包容、灵活运用的特点。

    “我主张对不同的家具或作品使用不同的材料,比如我个人就比较喜欢用黄花梨创作简约和线条感强的作品,而肃穆风格的作品我会选择用紫檀来呈现”,包天伟说。

    1995年对包天伟来说是意义特殊的一年,这一年他在东阳老家创办了自己的红木家具厂,三年后,包天伟决定完成父亲未竟的梦想,举家去往上海,创办了“艺尊轩”这一日后响彻南北的红木家具品牌。

    扎根上海后,包天伟发现上海地区的家具风格又自成一派,即“海派”。

    由于历史和地缘因素,上海一直以来都是时尚之都,这便赋予了海派家具中西合璧的美学风格。

    包天伟开始潜心研究海派家具,日复一日,建立了带有自我理解和特征的又融入了海派美学的家具作品体系。

    如今,包天伟在红木家具行业荣誉等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木雕艺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等头衔灼灼粲粲,艺尊轩也早已成长为代表着高端和极致匠心的金字招牌,而解读其作品的专著《天地玄黄——包天伟木雕与家具作品精粹》也已于去年底由故宫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木雕篇和家具篇两册,共收录作品近150件/组,图片约500张,字数50000字,从筹备到完成历时逾三年之久,这也是故宫出版社首次为红木行业国大师出版个人作品集,包天伟在家具艺术创作上的造诣由此可见一斑。

    神工筑景《考工记》有云:“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红木生长,聚天地之灵气,茫茫百年方成材,质坚瑰丽,而能工巧匠凭借高明的设计和精巧的手艺,将其制作成赏用俱佳的家具器物,才不负大自然的造化之功。

    综观包天伟创作的家具作品,无不体现着这样一种观念:优秀的中式家具作品,既是实用品,也是艺术品,无论是追求极致的简约,抑或崇尚繁茂的富丽,都需经得起时间的洗礼。

    几十年间,包天伟遍寻良材,最为传奇的是用一根尺寸绝无仅有的黄花梨原木创作出23件成套家具的故事。

    “这根黄花梨原木在一次寻木之旅中偶然所得,第一眼看到它时,我就知道这根原木绝无仅有,也就是业内人说的‘天下第一黄’,于是毫不犹豫买下,最终用它完成了23件成套的家具作品系列”,包天伟说。

    古人使用黄花梨材料,最集大成的时期是明末清初,而代表流派便是包天伟之前在宁波仔细揣摩研习过的苏作一派。

    这23件成套的家具作品上,明式家具的简约美与黄花梨材料的相得益彰以无以复加的程度迸发出来,而支撑它的,恰恰是包天伟对于苏作家具的实践与心得。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