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

学者观点|擦亮运河“金名片” 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发布时间: 2021-07-19 发布来源:gszj_0571#浙江省地理学会

24
1236

7月19日,浙江日报“理论周刊”栏目刊登了《擦亮运河“金名片” 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文字报道。作者为张环宙,为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浙江省地理学会副理事

提出“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论述的基础


      杭州位于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交汇处,大运河杭州段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近年来,杭州通过完成申遗、还河于民、文旅融合等手段,为实现“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打下了坚实基础。


1

完成申遗,凸显遗产价值。



    2006年,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在杭州举行并通过《杭州宣言》。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杭州列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河道总长约110公里,遗产点段共有11处,数量在全国各个城市中位居前列,为大运河申遗作出了重大贡献。

2

还河于民,显著改善民生。



      通过沟通河网水系,加强水体、景观综合整治,率先推行河长制,建设滨河通道等措施,构建运河沿岸以“水”“绿”为主元素的沿河开放生态空间廊道。运河主城区两岸约22公里游步道、景观带基本全线贯通,惠及沿岸200多万居民。

3

文旅融合,促成价值转化。



      杭州运河综保工程形成以历史街区、文化园区、博物馆群、游步道、绿化带为重要节点的文化休闲体验长廊。2012年成功创建全国首个大运河沿线以主航道为主体的4A级景区。运河两岸已成为杭州文化产业发展重要阵地,形成了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实验区等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平台。

4 创新机制,形成杭州模式。


    杭州运河综保工程创新形成“统一领导、市区联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机制。2003年成立杭州运河综保指挥部、市运河集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杭州在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中走在全国前列。


“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论述的内涵


       “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的论述,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目前来看,“人民的运河”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指保护传承运河文化遗产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二指保护传承运河文化遗产必须充分发动人民参与,依靠广大人民的行动与力量。“游客的运河”也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指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要与旅游化利用相结合,使运河文化遗产促进经济发展;二指通过旅游化利用,让运河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二者的关系相辅相成,既体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价值导向,也指明了文化遗产价值的转化路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人民主体地位,体现了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前提下,可以对运河文化遗产进行适度开发利用。

      “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论述准确把握了大运河文化在国家安全、民族复兴、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中的重要地位,破解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关系,创造性地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观,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勾勒出鲜明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擦亮运河“金名片” 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使命。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需要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提升。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浙江文化优势,深入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振兴非遗记忆。运河文化遗产是浙江重要的精神财富,在保护传承与实现价值转化的过程中,既保护了精神文明,也促进了精神发展。擦亮运河“金名片”,对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

1

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头雁”担当。



      从政治高度、战略高度、全局高度重新审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对于当前全国层面开展的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具有重大价值。将“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作为大运河杭州段打造中国大运河文化核心展示区、大运河文化带“八达岭”的思想主纲和行动主线。

2

深化内涵研究,强化联动交流。



      进一步深化对“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论述的内涵研究,形成完整理论体系。组织研究团队、学术研讨会、国际学术论坛等,对“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论述进行系统化深入研究;参与大运河沿岸城市的文化交流互动,扩大相关宣传。

3

推进战略落地,强化样板建设。



       一是把握总体定位。立足杭州“亚运会、大都市、现代化”城市发展大格局,审视大运河杭州段的历史使命和文旅融合发展方向,围绕大运河世界遗产的综合保护利用,以空间、文化、业态、社区为战略载体,打造国家级文旅融合示范地和滨水品质人居全球典范。二是优化空间功能。通过“保留—疏解—连通”等方式,新旧融合,水岸互动,激活文化交流、公共休闲和日常生活三大类空间场所,让百姓生活、活动展演、文化生产得以找到实体空间。三是推进文化赋能。古今承续,活化传统。着重围绕宋韵文化、工业文化、非遗文化等地域文化,以当代生活审美为核心,以艺文活动为厚基,将传统文化活化纳入日常生活场景。四是讲好历史故事。让文化在合适的地方以合适的方式进行彰显,按照“文化、在地、复合、创新”进行业态构思,雅俗共赏,让业态讲好文化故事。五是持续激活社区。着力未来社区建设,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尤其包括运河沿岸的社会名人、民间组织和当地居民,多元参与,实现共建共享。

来源 | 浙江新闻

责任编辑 | 鲍圣慧

编审 | 李林蔚


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浙江省地理学会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