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海洋大学报
春天的遐想
早晨听朗诵,听到一句“季节的列车驶向春天的小站”,我才突然意识到春天要来了。
在这个多雨的南方小城,季节变化并不明显,二十多年来,第一次在冬季领略了如此多的雨,也首次与绿色相伴度过冬季。原先读过一篇名为《冬雨》的小说,当时还诧异,“冬雨”会是什么样的呢?
北方的冬季,多干冷,偶有雪,但很少有雨,除了少许四季常绿的树木,在北方的冬天里,树木多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写北方的冬季,最出色的莫过于鲁迅了,“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一直认为鲁迅的“肃杀”用得极好,相对于“萧瑟”“寂寞”与“荒寒”,“肃杀”更能体现鲁迅其人及其文风了。迟子建曾在一篇小说中写到“秋风硬了”,第一次读到便觉得这个“硬”字颇佳。秋风都是硬的,何况冬季呢?干燥、晴朗、有点单调和萧瑟,在此之前,我对冬天的印象一直是这样。
在这样一个如此多雨的城市,阴雨连绵数日,怪不得会有“烟雨江南”这样的词语,怪不得会有“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诗句,怪不得会有“越过云层的晴朗”这样的表述呢,看来晴朗真的是越过云层而存在了。偶尔会有晴天,遇到多日不见的太阳和晴空,拨云见日,雾散云开,原来南方的冬天是这样的。“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姜夔在词《扬州慢》中提到的“淮左”,由“淮左”联想到“江左”,特地查了一下,这个城市无疑属于“江左”了。
感受力是一种宝贵的能力,可以穿透表面直抵本质,尤其一个人在异地时,能非常敏锐地感受到最细微的差别和善意,哪怕只有一丝一毫。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经历了学期初的繁忙,繁忙的间隙像极了眯起的眼睛,在这些间隙中会感慨:世界太大,而认知又如此缓慢,慢得让人心焦。三年之前,从济南到青岛,第一次见到我的导师——一位以自己的视野、格局和心胸为我们打开一个全新世界的人,至今记得当时导师说过的一句话“文学要关注实际”。最深刻的涵义往往寓于最简单的文字中。关注实际,关照现实,否则没有意义。
工作以来,总会想起原先读过的书。鲁迅小说的重要模式之一是“看与被看”、钱钟书笔下的“围城”以及路遥终生信奉并热爱的现实主义,还有迟子建的《群山之巅》中平凡、艰难但努力生存的小人物,最贴切应该是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林震了,估计每一位刚刚工作的人都能从林震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现在22岁,他的生命史上好像还是白纸,没有功勋,没有创造,没有冒险,也没有爱情”,这是林震在工作后的感慨。即使在同一个世界里,区隔也一直存在,因认知的不同而被区隔在不同的世界里。还是认同自己原先的观点:努力开阔视野,避免狭隘的方法之一就是不要用自己的世界去揣测别人的世界。
在3月初写下这些文字,顺便补一下新年愿望:新的一年更接地气,更成熟,更理性,更快地接受并适应周围的变化,少一些慌乱和惶惑,多一点淡定和从容。出生于二十多年前的寒冷冬季,更要做温暖并且有力量的人。
作者为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我校校友 蔡明霞
文章摘自《中国海洋大学报》第2045期4版
主播 / 邢晓静
后期 / 宗雨婷
编辑 / 邢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