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
从公元960年到1840年,历经宋元明清(前期)四个朝代。这个时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后期,地主阶级日益没落,已成为严重阻碍社会前进的腐朽阶级。15至16世纪(明朝中叶)以后,工商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社会开始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1840年,清朝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由古代时期进入了近代时期。
宋至清朝前期军事上的特点:
1.战争进入了冷、热兵器并用的时代
从北宋开始,我国兵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主要标志是创制了火器,火药运用于军事。这标志着我国的战争发展史开始进入了冷、热兵器并用的时代。唐代末期已经发明了火药,宋代有了突火枪,金人发明确了铁制火枪,明朝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水战中,在船上装了火炮,可以说是最早的舰炮。明朝中叶以后,炮兵逐渐从步兵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炮兵部队。
2.民族战争频繁,战争规模日益扩大
这一时期由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因此中央政权与地方民族政权间的战争非常多,据《中国军事史·历代战争年表》统计,从北宋到清代末期,主要战争、战役有1765次,绝大多数都是民族间的战争。这一时期的民族战争不但数量多,而且规模也空前浩大。主要表现在投入兵力大,兵种多,多次出现数百万之众的大兵团作战。如1125-1127年的金灭北宋之战,作战时间长达两年,双方都倾全国之力在黄河沿岸进行大规模的战略决战。1211-1234年的辽东大战,各方投入的兵力逾百万。元朝成吉思汉西征,占领了东亚和欧洲的许多国家,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其战争规模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是罕见的。3.军制上变化比较多
宋至清朝前期,军制上变化比较多,如宋代实行募兵制,分为禁兵、厢兵、乡兵、蕃(BO)兵四种。辽、西夏、金实行带有部落性质的贵族兵制,金人进入中原后,又实行征兵制,而以募兵制作补充。蒙古实行全民皆兵的部落兵制,进入中原后,实行兵民合一的军户制,既保留了蒙古游牧民族特点,又吸收了历代中原王朝的做法。明代实行与屯田制相结合的卫所制,全国设了许多卫,如现在所说的天津卫、金山卫、威海卫、南京的孝陵卫等等,都来自明代的卫所制。卫所制也是世兵制的一种。清代实行“八旗”,“绿营”兵制,也属于世兵制。总之,这一时期在军制上变化比较繁多。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典兵学的成熟时代,秦汉至唐、五代的兵学发展则比较缓慢,兵书数量较少,对战争实践中体现出的军事思想总结不够。宋元明清的兵学则是一个由衰落走向复兴的时期,是中国古代兵学发展的第二次高潮。这个时期的兵书不但数量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冷热兵器并用时代的特点,而且重视将前代的军事思想体系化、系统化,因而这一时期的军事思想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重要贡献。这个时期军事思想的内容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武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
五代时期是古代兵器研究的最低谷,北宋初,宋太祖担心军队拥兵自重,宋采用以文治武的方针,结果由重武而惧武进而轻武,武备懈怠,军事学术也呈现出萧条的状态,到了北宋中叶,才开始接受在民族战争中不断失败的教训,重新重视武事,再兴武学。宋神宗时期,设立了武举,大力发展军事教育,明确规定《孙子》《六韬》《吴子》等作为武学必修课,统称《武经七书》。武举的设立,武学兴办,为宋朝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同时繁荣了军事学术。
明、清时期,也继承了宋朝把武学纳入国家教育体系的传统,设武举、整理、保存、编撰古籍和收集兵书。如乾隆年间用10年时间编修了大型的《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提要》还对收录的兵书都作了简要介绍,这是我国第一个有兵书提要的兵书目录,在军事学术史上有一定的贡献。
2.军事思想研究向体系化发展
北宋以后,兵书逐渐增多,发展到了明代,特别是明代中叶以后,兵学研究达到了高潮,成为我国古代兵书数量最多的一个时代。据《中国兵书总目》统计,宋元兵书有430多种,明代兵书有1165种,清代前期有220多种,总体来说,宋元明清(不含近代)共计有兵书1815种,占我国古代兵书总数的四分之三以上。
这些兵书虽然大量流失,但现存的也有几百部。这个时期的兵书除了数量多,而且门类繁多,内容广大,体裁多样,出现了汇集前代军事思想的类书和专著,有的兵书类型是在这个时期首次出现的,逐渐形成了不同层次的兵书组成的军事学术体系,使古代军事思想逐渐体系化。——第一部军制史专著:《历代兵制》(宋--陈傅良)——第一部名将传记:《百将传》(宋)(张预)—第一部城邑防守的专著:《守城录》(陈规)——第一部专门军事类书:《武经总要》(曾公亮等)——第一部军事丛书选集:《武经七书》(宋神宗诏命国子监司业朱服等人校定七部兵书编成的武学教材)——第一部论述海防的专著:《筹海图编》(明:郑若曾)——第一部军事地理专著:《读史方舆记要》(清)(顾祖禹)——第一部介绍火器的书:《火龙神器法》(明)(焦玉)
此外,还有关于作战指导的兵书《虎钤(QIAN)经》《百战奇法》,选辑战史战例,评论历代兵略得失的兵书《何博士备论》《二十一史战略考》(《廿一史战略考》);关于军事训练的兵书《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关于协同作战的兵书《车营扣答合编》;关于阵法的兵书《续武经总要》;关于战争权谋的兵书《三十六计》;辑录历代军事资料的大型军事类书《太平御览》《登坛必究》《武备志》等等。这些兵书体现了一种将历代军事思想体系化的倾向和要求。
3.在沉痛教训中提出积极防御思想
宋王朝在国防上一直存在着两种军事思想的斗争。在政治上表现为和与战之分,在战略方针上表现为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之争。由于错误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终于导致亡国的惨祸。南宋的陈规在其《守城录》中也提出了守中有攻的积极防御思想和措施。可以说这些积极防御的思想都是在沉痛的教训中提出来的。
明代面临的军事问题主要是对北方民族的防御战略和对南方倭寇的防御战略,因此明朝边、海防思想比较注重积极防御。一是依据长城,以墙制骑;二是建立精锐部队,重点驻守,使机动与城守相结合;三是强调御海洋,固海岸,严城守,海陆结合,多层次设防,既重视近海防御,又重视守海岸和城邑。
4.积极进攻,远程奔袭的战略思想得到较大发展
宋、辽、金、元时期,在少数民族中,积极进攻、远程奔袭的战略思想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与宋王朝的消极防御战略形成了鲜明对照。因为这一时期是骑兵发展运用的鼎盛时代,辽金元的骑兵始终处于优势地位,成吉思汗更是把运用骑兵的战略战术推向高峰。例如成吉思汉用30万骑兵,进行了39年的征服战争。远征欧洲占领了广大地区。他始终以速决的、进攻的运动战为基本战略思想,善于“以聚攻散”,机动灵活地集中兵力打歼灭战,采取先内后外,孤立敌人,先胜弱小,后克强敌,远交近攻、近交远攻相结合,和平手段与战争手段并用等策略,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创造和发展了利用骑兵进行战略进攻的奇迹。明代的朱元璋、李自成等在积极进攻中,主张收民心,争取一切可利用的力量,也取得了很大成功。
5.冷、热兵器并用军事思想形成
从北宋到清咸丰年间,我国处于冷热兵器并用的时代,前后经历了900年的渐变过程。一般来讲,北宋时火器对作战方式影响比较小,从南宋至元中叶,影响加大,但仍不显著,明、清时期,由于火器数量、种类增多,战斗性能改进,较普遍地装备部队,对作战方式的影响就特别显著了。这一时期逐渐形成了冷热兵器并用的军事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在作战方法上,初步出现了火力准备,火力突袭和拦阻射击等战法。如1449年,明于谦保卫北京抗击瓦剌也先之战,就是运用多种火器,先火力猛射,然后以步骑冲击的战法。
(2)在组织指挥方式上,军事训练方式上也有了相应变化。如冷兵器战斗要求指挥员亲自对敌冲杀,依靠兵对兵、将对将的生死搏杀决定胜负。火器增多后,指挥员的主要职责是组织运用火力和协调,军事训练方面,也增加了习火器,疏散而小的战斗队形及火器与冷兵器的协同训练,配合作战等内容。
(3)从理论上总结冷、热兵器并用时期用兵特点。因为火器的运用引起作战方式的变革,在理论上也得到了一定的总结。如明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就详细论述了冷热兵器并用条件下的治军问题,练兵问题和作战等问题,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戚继光提出“战要练”,“练为战”,重视练兵先练将,壮士气,提倡重视提高官兵的自觉性,注重训练的实用性,在作战指导上要因敌情变化而不断变化其战法等等,都是当时的重要军事思想成果。
徐光启在其军事著作《练兵条格》中,也有许多光彩照人的论述。他不但提出了编练新式军队,改进武器装备,加强军事力量,进行总体战的思想,而且十分重视火器的改进与运用。如他倡导在训练内容上要“习远器”,“先铳炮,次弓矢”,人人都要对火器做到打放精熟。在训练方法上,要循序渐进,“作三节学,先习法,次用药,次打靶”。这已经类似现代射击训练方法了。
但是总的说来,宋元明清时期从军事思想的高度认识火器在战争中的作用是不够的。一些兵书不太注意从军事原则和战略思想上总结火器条件下的作战经验,而过分看重冷兵器时代的一些军事原则。满清政府在战争进入到火器为主的时代,仍局限于骑射为满州之根本的思想,以致后来帝国主义列强入侵时屡遭失败。
本文作者:ClCC国防教育特邀专家 杨新
投稿邮箱:liuyali@c2.org.cn
长按下方二维码 免费订阅
如何加入学会
注册学会会员:
个人会员:
关注学会微信: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c2_china),回复“个人会员”获取入会申请表,按要求填写申请表即可,如有问题,可在公众号内进行留言。通过学会审核后方可在线进行支付宝缴纳会费。
单位会员:
关注学会微信: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c2_china),回复“单位会员”获取入会申请表,按要求填写申请表即可,如有问题,可在公众号内进行留言。通过学会审核后方可缴纳会费。
长按下方学会二维码,关注学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