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组织开展的2022年“科创中国”系列榜单遴选工作已经完成,其中,“融通创新组织榜”遴选出了10家在共性技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创业企业孵化等方面具备融通能力,为“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新型协同组织。
作为“融通创新组织榜”评审专家,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原副院长、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副总经理王奋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的入榜组织较往年相比有较大提升,从“突破者”成为“领跑者”,他们的一大亮点是都在机制模式上进行了创新性探索,为“四链融合”向纵深挺进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值得推广和复制的经验模式。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副总经理 王奋宇
融通创新激活产业升级动力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纵深演进,各个领域加速交叉创新,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成为释放大企业创新活力、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潜力的有效渠道,以及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融通创新组织”,顾名思义就是立足于联结产业界和学术界的“桥梁”。王奋宇认为,若想从一众创新平台或产业组织者中脱颖而出成为“领跑者”,切实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的四链深度融合尤为重要。
“尽管机制模式不尽相同,但在政产学研金服用的高效融合联动方面,‘科创中国’融通创新组织榜遴选出的新型协同组织均实现了政产学研金服用的高效融合联动,实现了高水平的四链融合。”王奋宇进一步表示,产学研融通的关键是创新资源的聚集,要求具备科技创新与产业组织相结合的创新平台和产业组织者。在产业层面,这些组织建立了有效的创新组织方式,让产学研金服用等不同创新主体通过系统优化形成了强大的产业组织实施能力。而在企业层面,他们集聚了一批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投资人、职业经理人等,并形成新的治理结构与生产组织方式,贡献了诸多值得推广和复制的经验模式。
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模式,如依托海尔集团产业资源构建的“海创汇”,探索“有根创业”模式,为创企提供高端专业化培育赋能,让更多中小企业汲取养分;科研院所与社会资本结合模式,如中科院西安光机所联合社会资本发起创办的西安中科创星,孵化出了400余家硬科技企业,实现了科技与金融、科技与服务、科技与市场、研究机构与社会的有效融合。
创新联合体加速四链融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需要各方面各主体的共同努力。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的标志,不仅仅是发布了多少论文和获取了多少专利,而是要实现企业强,产业强,才有可能科技强。创新联合体是多主体联合攻关的有效组织形式,建设高质量创新联合体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条有效途径。
“创新联合体”无疑是最近一段时间的高频词,今年各省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以及北京、天津、江苏等地都频频提及建立“创新联合体”。在王奋宇看来,在新发展阶段加快构建创新联合体,应在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要求下把握其内涵特征。一方面,由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实现跨学科、跨产业、跨领域的创新融合,更有利于我国开展“卡脖子”技术的研发攻关;另一方面,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为核心导向,围绕任务合作组建,将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促使技术创新从市场应用型向前沿技术推动型大幅度推进。
构建高质量创新联合体是一项系统工程,王奋宇建议,当前可以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企业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主导权。在重视大型央企、国企领军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民营企业,特别是平台型民营企业的引领,因为这些企业往往代表了新经济、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在推动科技创新中能够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二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针对参与创新联合体的企业制定普惠性税收减补政策、技术产业化投资的风险补偿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形成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市场化良性互动。三是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创新联合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管理机制,明确利益分配机制、监督机制,完善专利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实行效果评价机制,促使联合体内各参与主体最大限度地利用优势资源、协同攻关,激发各类主体的积极性。
王奋宇指出,从科技强走向企业强、产业强,在服务科技人才成长、服务产业技术创新、搭建科技经济融通平台上聚势赋能,让更多产业借助科技创新的力量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将是“科创中国”平台需要探索和成就的事业。